首页 > 娱乐 >《东极岛》: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挣扎
《东极岛》: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挣扎
来源:文汇报
2025-08-28 10:32:41
■李佳
隐匿于“二战”宏大历史背景下的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无疑具备改编为电影、向更多人讲述的价值。2024年,方励导演耗时八年打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一经上映,便收获了广泛好评。不久前,由管虎、费振翔联合执导的电影《东极岛》也登陆全国院线,它从另一种视角出发,以一种英雄浪漫主义的叙事方式,重现了这段历史。
1942年9月,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轮,载着1816名盟军战俘从中国香港启程前往日本。当船只行驶至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由于日军未按规定在船上悬挂任何表明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该船被美军发射的鱼雷击中。在船只沉没的过程中,日军残忍地封锁了舱门,并对试图逃生的战俘进行屠杀。面对这一惨状,东极岛的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前往事发海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最终有380余名战俘成功逃离深海……以上便是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基本史实。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主要从亲历者——特别是英国战俘及其家人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呈现。而电影《东极岛》则将救人的渔民作为主角,与纪录片侧重还原历史不同,它更侧重于展现一种精神。主创团队将自身的艺术追求和风格融入其中,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演绎和虚构。
正因为有优秀的纪录片在前,电影《东极岛》的改编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虚构人物:如何在避免过度演绎的同时,塑造鲜明角色
电影的核心任务在于塑造人物。《东极岛》如何成功地将救人的渔民推向故事的中心?在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时,这无疑是主创团队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他们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塑造了多个具有代表性、自带戏剧冲突的角色,并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阿赑、阿荡两兄弟是海盗的后代,他们被东极岛的渔民收养,但与渔民们分开居住。这种设定使得他们既游离于主流社群和寻常生活之外,又身处世俗与大海的交界地带。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是征服大海的“先驱者”,又是打破既有规则的“外来者”,象征着一种变革的力量。
女主人公阿花是这座略显灰暗的小岛上的一抹亮色。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救赎,给人以安定人心的力量,无论是对男主人公阿赑,还是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正是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推动了整个岛屿的觉醒,也因此成为了救援行动的领导者。而她与阿赑之间的爱情以及最终的分离,又在充满激情的结局中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让观众在感受到英雄气概的同时,也对命运的捉弄感到唏嘘。
影片中几位配角的设置也可圈可点:略懂日语,勇气不多但尚存一丝正义感的保长;曾是逃兵,气概犹存却难免胆怯,会说几句蹩脚英文的陈先生;对祖先深感愧疚,一心想带领全村人活下去却感到力不从心的吴老大……这些角色聚集在一起,足以产生强烈的冲突:救,还是不救?是选择离开小岛,还是继续留守?是忍辱偷生,还是奋起反抗?当他们带着各自的立场、主张和情感登场时,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至深度交融,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剧情推动力,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并在一个个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中,引发观众的共鸣。
然而,虚构也伴随着风险。
影片的问题在于对人物的刻画过于细致和饱满,似乎想让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的人物小传。但人物过多,故事就会显得拥挤,叙事也可能出现疏漏。一方面,对配角的过度刻画容易导致失真,陈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最后的“高光时刻”充满了舞台表演的痕迹,宣教意味过于浓厚,虽然场面壮烈,却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对主角的过度刻画容易导致“一枝独秀”,使得整个东极岛的救援行动看起来像是阿赑、阿荡兄弟的个人秀,他们在深海中“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而那些本应是历史主角的渔民,以及积极反抗、努力自救的战俘,却被虚化成了背景。于是,最激动人心的剧情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示。这种不顾一切的豪迈,似乎忘记了“孤木不成林”的道理,稍有不慎就会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戏剧演绎:如何在把握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演绎,不如说它更像是导演们共同创作的一首英雄交响曲,一首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挣扎的英雄交响曲。
影片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在兄弟之间、乡亲之间、同胞与侵略者之间;更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影片中关于“战”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尤其是国内电影中少见的水下实景拍摄,特别是终极救援那场大规模的群戏,看得人既紧张又畅快。
为了突出“战”,影片将戏剧张力拉满,各种冲突不断叠加。这些冲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对历史事实进行戏剧性的放大,将日军实行的海禁措施延长为“三年不准出海”,将东极岛设定为日占区,这些都增加了渔民出海的难度,使得他们的救援行动更具抗争意味。再三强调女性不得驾船、不得进入祠堂等规矩,都使得女主人公的选择更具突破传统、勇敢表达自我的觉醒意义。英国战俘托马斯·纽曼的上岛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兄弟之间的争执和岛民之间的争议,还引来了日军,而日军的暴行在岛民的旧恨中注入了新仇,让他们深陷“忍与不忍”的剧烈挣扎之中……
精心设计的冲突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使得暗流涌动。如果仅仅从故事制造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相当有效的。但问题在于故事本身。《东极岛》的核心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即使电影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也必须在戏剧演绎和历史真相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过度关注戏剧效果而忽视历史真相,只会适得其反。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渔民对战俘的救助是自发的,他们的行为源于朴素的善良。为了让故事更加精彩,可以适当地增加冲突,但不宜过多,甚至将救援变成迫不得已的行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增强了戏剧效果,却降低了故事的格调。事实上,这段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例如渔民在海上救援后,大部分战俘被日军抓回,但另有三位被成功藏匿,渔民后来帮助他们辗转回国,并揭露了日军的暴行,这段经历的曲折程度绝不亚于海面救援。然而,影片着力放大海面救援,却在战俘成功上岸后戛然而止,这未免有些可惜。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影片对戏剧性的过度追求,而这种追求背后隐藏的是浪漫主义风格。管虎执导的电影总是带有一种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撕扯角力的感觉。这一次的《东极岛》,主体故事只是完成了对人物英雄行为的刻画,而精神升华和赞美则都交给了写意部分。那些写意的部分固然极具风格化,但终究影响了影片的故事性。
侠游戏发布此文仅为了传递信息,不代表侠游戏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