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eb3 >MANUS代币:营销争议下的产品突围之路

MANUS代币:营销争议下的产品突围之路

来源:互联网 2025-09-23 16:23:59

Manus的核心在于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它虽被认为是“缝合怪”,但其将AI作为“人类之手”,通过工作流的抗干扰设计和对“外接工具”的重新思考,在通用型Agent产品中具有创新性。同时,Manus的营销策略引发争议,但成功吸引了全球关注,邀请码机制和饥饿营销也为其带来了杠杆效应。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拿到 manus 的邀请码,所以如果你觉得没体验过就没资格评论,那现在关掉这篇文章也行,省得浪费你时间。

我想聊聊两个方面:一是 manus 这波营销引发的争议;二是 manus 在产品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虚拟币交易推荐使用币安交易所进行交易

苹果用户和电脑端用户也可以直接进入币安官网下载:点击访问币安官网下载注册

安卓用户可以直接下载币安安装包:点击下载币安安装包

MANUS代币:营销争议下的产品突围之路

产品:看似没有突破,实则突破了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Manus 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创新。毕竟,MetaGPT 团队(就是做编程 agent team 的)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复刻了一个 OpenManus。

但不可否认的是,manus 呈现给我们的产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把 AI 当作“人类之手”,自动完成一系列流程,包括自主收集信息、与浏览器交互等等。用户只需要告诉 manus 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坐下来看它表演了。

如果你平时也关注 AI 领域,你会发现 manus 更多像是一个“缝合怪”,它并没有像 deepseek 模型那样在训练方面有什么革新:

1、任务梳理、知识库调用:现在大部分模型都具备这个能力了。而且,从 prompt engineering 的角度来说,先把任务拆解梳理好,AI 的输出效果会更好。我自己平时和 AI 互动时,要么直接列清单,要么让 AI 根据我的需求来梳理。

2、信息搜集、梳理、分析:也就是 Deep Research,现在也基本都支持了。

3、外接工具 function call:无论是 MCP,还是像 browser-use 这样的大量开源工具,都已经很常见了。

4、多代理合作:从 Devin 开始,这个概念就有了(具体时间记不清了)。MetaGPT 团队复刻 manus 的时候,做的就是编程领域的多代理合作。

很多人抓住 manus 没有创新这一点不放,一看到有人称赞就开始冷嘲热讽。

但要知道,傲慢是进步的最大敌人。

不妨问问自己:既然都是已有的东西,为什么整合起来就一下子火了呢?既然都是已有的东西,你为什么不把它们缝合起来呢?

大家对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狭隘了,总是盯着技术不放。但实际上,产品理念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我在文末放了一篇文章,里面对 manus 产品的理解写得非常好(因为是转述团队本身的话):

MANUS代币:营销争议下的产品突围之路

这段话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这里面提到的几个点,值得每一个做产品的人好好思考。

说说我从中看到的、manus 值得学习的地方:

1、智能体工作流的抗干扰

做游戏的人会提到一个类似的概念,“心流”。

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产品的体验,是由一段段行为流程构成的。比如说,我用某支付软件去交手机费,需要打开软件,点击首页的“充值”,选择手机号,选择金额,确认,付费,收到充值成功的反馈。在这个流程中,如果出现一个流程外的干扰因素,就会打断整个流程,导致产品体验下降。

现在的 AI 代理,虽然不至于像上面说的那么夸张,和用户的工作流程完全冲突,但确实存在占用工作空间的问题。比如大家可能经常用 AI 来读网页,AI 基于当前网页给出了理解,你就不能改动当前网页,否则 AI 的理解就失效了。要么就手动复制链接,在一个独立的窗口里给 AI。我最近试用过的另一个产品 same.dev,主打直接复制前端源码的,就存在绕过网页就中断运行的问题,活生生霸占一个工作空间,体验非常差。

当然,我并不是想说哪个更好哪个更坏。但 manus 在产品层面的变化,对我们思考 AI agent 的形态演进是有意义的。

从浏览器内嵌 AI,到 AI 交互页面内嵌浏览器,前者满足用户日常使用需求(AI 只是工作生活流程的一部分),后者满足智能代理需求(减少无关因素干扰)。

AI Agent 产品,暴露给用户的,只需要是一个交互页面,接收输入、展示过程、输出结果。过程只允许被展示,用户不会受到过程的干扰。

我又想起了之前提到过的某软件内置浏览器存在的问题。你不能让用户主动打断流程来实现目的。

“心流”中断的体验是很糟糕的。

2、重新思考“外接工具”

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只有 MCP 等标准协议或已经打包好的库,才算是“外接工具”。

其实,所谓的工具,就是输入输出具有稳定性,能够让使用者具有明确预期的黑箱。

编程作为 AI 应用场景中确定性最高的一个,无数脚本、无数模块,都可以打包为工具。

从模型训练的角度去比拼解数学题,没问题;但如果从模型应用的角度去直接接数学题,那就是蠢。

为什么不写代码来解,非得用什么向量映射?

manus 在通用型 Agent 的设计上,其实指明了一个关键点:不要妄图用 AI 直接解决所有问题。

AI 只是手。

手使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工具可以事先定义,也可以临时编写。

人 - 手 - 工具 - 任务。

你管它中间接几层工具呢?

3、对使用场景的非破坏性

经常编程的同学一定深有体会,不同的项目,依赖库版本乱七八糟,只要其中一个关键库版本没对上,项目就可能运行报错。

这也是编程里虚拟环境的必要性所在。npm 基于项目依赖安装,python 创建虚拟环境,docker 容器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为了保证环境的独立定制性。

这可能是现阶段所有直接面向用户的产品级智能体的共识:不要侵占用户的本地环境,用云。

之前的 bolt.new 、mgx.dev 等,都选择了直接在云端运行、编写调试。但这些都是编程型 agent,通用型 agent 缺乏参照。

与 manus 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一个产品,Highlight。你下载安装后,会在桌面形成一个浮窗,浮窗上有一些基于当前工作空间的应用的一些 AI 结合操作。

看上去似乎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我不会爬虫,我调到浏览器页面,让 Highlight 帮我爬虫?

我个人体验下来,highlight 的做法已经干扰了原本的工作流程,因为我必须开着进程让 highlight 来操作。但实际上,任何人在工作中都会来回切换页面,不可能专门等 AI 操作完成。此外,如果 AI 用我的浏览器爬虫,是否在用我的 IP,是否会影响我未来的访问?

本地场景被破坏了。

这几点其实光说起来似乎也不难想到。但如何系统地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我想还是很值得去体会的。

最后说一句关于 manus 上限的,我个人的预期吧。

我的预期就是控制预期——AI 无法为我们做所有事。即使未来智能家居引入了 AI 模块,变成了“人类之手”可以使用的“工具”;即使桌面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工具”能够让我们仅凭自然语言控制生产级软件;很多时候也必须人类来做过程的控制检验,这是因为 AI 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于一个巨大的黑箱之上,它们会出现“幻觉”。

无论如何,既然我们认为人类的真实要大于 AI 的真实,人类就需要对 AI 的生产进行检验。而交给 AI 的越多,需要检验的内容就越多。这最终会平衡到一个边界之上。

这个边界,就是通用型 Agent 产品的上限。

营销:不怕争议,就怕没有争议

回顾 manus 这波出圈,与其说是圈内自发争议,不如说是有只“幕后推手”在暗中引导。

这只“幕后推手”,想必也是出自官方了。

首先,我让 Grok 总结了 manus 这段时间的营销大事件:

MANUS代币:营销争议下的产品突围之路

可以清楚地看到,官方的核心宣传语就是“全球首款通用 AI Agent”。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引发争议的说法。

A. 对于圈外人士来说,这个说法非常吸引眼球;

B. 对于像我这种平时关注但并非圈内人士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是玩了文字游戏:产品层面我上面介绍过了,是个缝合怪,无论如何称不上首个;但如果加上“日常”两个字,此前也确实没有这么一款声称要处理通用型任务的消费级产品造成这么大的舆论。加上宣传语本来就有夸大的倾向,所以这么说确实也无可厚非;

C. 对于圈内人士来说,我想大部分可能会比较愤愤不平,毕竟自己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被缝进去了,或者说自己眼里这个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偏偏又被它抢了风头。

——立场对立出现了。

有立场对立就有争论,舆论最终持续发酵,为 manus 的宣传带来杠杆效应。

不要看表象,看结果。

结果就是 manus 收获了全球性的关注。这营销的性价比拉满了。

还有邀请码机制。

在注意力拉满的同时,邀请码严格限制,一方面是基于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掩盖产品不足。毕竟“通用型”这个口号喊得太大了,一旦开放,立马就会被各种 bug 和反馈给直接淹没。那样就不会是立场对立,而是一边倒,很可能就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邀请码机制其实类似于一次早期测试,有多少开发人员修复 bug,就放多少码,让种子用户先行帮助完善产品。

还有就是饥饿营销那套打算。饥饿营销本质上还是争夺注意力,所有用了邀请码的人,难免会被“求而不得”的人骂,很正常。

其后发生的,X 账号冻结风波、技术越狱、被开源等,被很多人视作是过度营销的恶果。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是:AI 圈还是太文绉绉了。建议去虚拟货币圈子里溜溜,学点不要脸精神。

manus 团队其实还好,毕竟上一款产品 Monica 已经稳定盈利,要知道很多小团队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这个时候,你和我说营销不要过度?如果能够低成本实现高营销效果,我想请问为什么不?

脸能支持研发团队继续做下去吗?脸能提供足够的资金用于创新吗?

脸不值钱。在这个娱乐至死、信息爆炸的年代,注意力才值钱。

虚拟货币圈最残酷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就是它太接近钱本身了,以至于你所能见到的,都是最真实的人性、最血淋淋的套路(不是套路血淋淋,是你血淋淋)。

做人要有原则,但你不能不理解并学会接受一些与你原则相悖的现实。

否则会死得很惨。

侠游戏发布此文仅为了传递信息,不代表侠游戏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ICP备14008430号-1 湘公网安备 4307030200028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不接受任何广告。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
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给xiayx666@163.com
抵制不良色情、反动、暴力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