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积极创造与参与的文化,具有自娱性和群众性,民间音乐与群众文化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民间音乐文化引入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意义:
民间音乐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实践和生活感悟中产生的,真实反映出不同地区民族在民风民俗、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风貌与特点,直接反映他们对自然和谐与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在情感联结与表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将民间音乐艺术引入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在独特的节奏、旋律和演绎方式中,唤起集体记忆和情感连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可与共鸣,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如山歌、小调是劳动人民在田野等自然环境劳动时,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曲调嘹亮、高亢,节奏灵动自由富于变化,典型的作品有《槐花几时开》《我的山歌牛毛多》等,表达了人民活泼、乐观的精神,将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还可以加深人们对黄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将民间音乐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演绎,可以助力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文化的融合,使民间音乐得以实现活态传承并焕发时代活力。如《武家坡2021》是基于传统京剧作品《红鬃烈马》,将其中的京剧念白与唱词内容加以保留后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赋予其流行音乐旋律后产生的,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青睐,符合人们的审美与追求,使传统民间音乐焕发了新生机;再如《兰花花儿》将流行摇滚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在保留其鲜明地域特点的同时,使其音乐呈现更贴合群众。
此外,民间音乐文化具有较强的教化价值和娱乐审美作用。民间音乐形式多样、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作品可以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群众提供多元选择空间,更好满足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民间音乐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是历史故事、传统风俗、思想道德重要载体,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在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向人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巴渝三江号子不仅有车灯、川剧声腔、民歌调等曲牌,其所唱内容也涉猎广泛,包括历史故事、民俗趣闻、民间传说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此外,民间音乐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可以作为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展望未来,要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深度挖掘民间音乐潜力与价值,积极探索民间音乐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从主体协同形成合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支撑、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数字赋能与创新发展几方面持续发力,具体来看:
其一,民间音乐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大项目、大工程,需要各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多方联动,助推其更好发展。国家、政府层面,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与重视,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中便提出要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基于现实环境变化及时更新与完善保护体系,做好统筹规划设计,设置专项发展资金,为民间音乐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创设良好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地方艺术团和民间组织要积极响应政府及有关部门号召,联合当地各媒体平台、文旅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民间音乐节,参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深挖本土音乐作品,对其中不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民俗和元素进行改编,适当删减一些方言较重的内容,引入一些可以反映新时代、新现象、新面貌的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牌和“IP”等,降低群众接受门槛,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在地方政府引导、地方文化馆带头组织下,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各个街道和社区、乡村、学校等普及、介绍、宣传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开展乐器体验活动,让人们感受民间音乐魅力,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其二,培育更多民间音乐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加强民间音乐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增设特色化民间音乐课程,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内容的认识与了解;定期、不定期联合社区开展文化艺术节、民间音乐比赛和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等,将民间音乐引入学校,为学生观赏民间音乐、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鼓励高校学生设立音乐艺术社团,吸纳更多对音乐艺术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民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实践,培育学生终身音乐学习的习惯,促使其可以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渗入教育体系,可全面提升民众整体艺术素养,使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更好发展。
民族艺术院校要迎合当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场需要,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引入包括唢呐、马头琴、胡琴、古筝等在内的民族乐器,并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语言、民间音乐采风实践活动、参与民间音乐理论研究,通过音乐课程学习、民间音乐作品创作和音乐会排演,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在此基础上,与民间艺人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问题,打磨表演技法,以实现优势互补,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民间音乐从业者和艺术家,助推民间音乐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群众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同,会使其以更为积极和热情的态度参与其中,因此,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制作简短精悍的内容,直观展示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邀请专家讲解民间音乐的演变发展、文化内涵、精巧技艺,使群众在云观看中沉浸式体验其魅力等;鼓励群众参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如举办街头社区民歌大赛、民间音乐快闪等活动,并鼓励民间非遗传承人和老艺术家以音乐团的形式参与活动、展现风采;在短视频平台设置以民间乐曲填新词、民间乐曲改编等为话题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创作,并对优秀改编人、原创作曲家予以奖励,助力群众由“听众”转变为“创造者”“参与者”,营造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和策划文化活动时,需要尊重和征求群众意见与建议,鼓励群众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文化创造力。
其三,加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活动体验。一方面,深入乡村、偏远地区对老艺术家进行访谈,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在此过程中要采用现代高精度的视频录制与音频录制技术,捕捉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尽可能保留其丰富的背景故事、独特本真的表演形式,整合各地区优质资源,构建形成系统、完善的民间音乐数据库,为传播与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具体而言,按照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分为文献资料库和音视频资料库两种。文献资料库主要用来记录民间艺人的传承背景、乐谱资料、地域性发展差异、群众文化渗透案例等,音视频资料库集用以收录独特演奏技巧和现场演奏实录等,并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推进数据库的不断更新与优化。
依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积极开发民间音乐的体验项目,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环境,使其仿若置身于现场,直观感受民间音乐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民间音乐,加入民间音乐传承与传播队伍行列。如杨雨桐在长沙音乐厅开展了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古筝音乐会,其将科技与艺术进行创新实践和完美融合,通过摄像机追踪系统、渲染技术和舞蹈背景三者系统运作,突破传统舞蹈限制,进行360度全景虚拟场景的动态呈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动态画卷之中,让人耳目一新。
另一方面,做好线上线下活动的无缝衔接。文化馆需以传统线下活动为坚实根基,精心策划如春节团圆晚会、中秋节赏月音乐会、传统庙会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典和文艺演出活动,确保民间音乐文化的日常排练、表演及传承工作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文化馆应进一步利用线上直播、短视频拍摄、纪录片制作、云观看互动等多种创新形式,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宣传,使全球各地的群众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地欣赏各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让民间音乐文化的输出、传播渠道得以全方位拓展,增强文化影响力与参与度。如厦门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思明区文化遗产艺术生活节”,其以线上直播+线上表演的形式,让南音、歌仔戏等民间音乐走进社会大众视野,也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之中。此外,可以开展民间音乐比赛活动,吸引民歌爱好者和艺人团队参与,经过乡镇初赛、县级复赛、市级决赛层层选拔,评选出优胜者,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扩大其影响力。
其四,加强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一方面,西方一些作曲家对于民间音乐文化具有独特见解,也在使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因此要引入国际音乐合作模式,邀请海外知名艺术家如世界音乐大师来华演出,举办联合工作坊和研讨会,促进跨文化对话,探索民间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爵士乐等多元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为民间音乐创新注入新灵感,从而拓展更多可能性与发展机遇。也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地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做法与经验,将其中适合于我国民间音乐发展的内容予以保留;另一方面,推动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话剧等产业联动。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态发展火热,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间音乐文化的更好传承创设了新机遇,一些地区文旅部门和旅游企业开始将文化、艺术与旅游业态相融合,以民间音乐+旅游的形式,增设一些民间音乐现场体验活动,亲子音乐技艺体验游等,使游客可以获得多感官丰富体验,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与深入了解。如广东潮州音乐技艺体验游,为游客提供锣鼓、二胡、扬琴等打击乐器,在老师讲解和示范后,自己尝试练习。在此过程中,可以拍摄记录下游客亲身参与合唱、乐器学习的场景,经得同意后发布于短视频平台,吸引潜在群众,形成线上口碑传播链,达到旅游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效果。
作者:鞠抗抗,山东艺术学院
侠游戏发布此文仅为了传递信息,不代表侠游戏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