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润
殷墟甲骨纹样在舞台上流转,北曲唱腔裹挟着青铜文明的厚重缓缓响起,10月28日、29日,昆剧《妇好传奇》在中央歌剧院成功首演。这部由北方昆曲剧院历经三年筹备创排的新作,以“六百年昆曲对话三千年殷商”的宏大叙事,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妇好的传奇人生跨越时空,在当代舞台绽放震撼人心的文化光芒。

昆剧《妇好传奇》剧照。 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摄
塑造多维视角下的立体妇好
作为北方昆曲剧院年度重磅力作,《妇好传奇》的创作汇聚业界顶尖力量:艺术指导由导演曹其敬担任,剧作家颜全毅执笔剧本,总导演吴蓓与导演蔡小龙联合执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大元负责唱腔设计,谢鑫担任音乐作曲,北昆优秀演员朱冰贞、王琛主演。
“我们不想把妇好塑造成‘符号化的女英雄’,如果只写能征善战,不过是把男性英雄换了女儿身。”编剧颜全毅透露,基于这一思考,剧本确立了主题:最善战的将军,终因女性的悲悯成长为内心柔软的善良者。
这种设定赋予人物强烈的戏剧张力:妇好从初露锋芒的果敢少女,到威震四方的巾帼统帅,再到心怀天下的贤德王后的完整生命轨迹,既有“披甲出征平羌乱”的金戈铁马,亦有“执圭祭祀安万民”的虔诚肃穆,更有与商王武丁“治国相携、情深意笃”的细腻温情,妇好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刚与柔”的博弈展开。
剧本还特意设计“涉险”一场戏,以层层递进的悬念推动剧情,在战争危机中凸显其“以柔弱胜刚强,以悲悯息刀兵”的抉择,既保留了戏剧冲突,更深化了人物弧光。“全剧以‘爱’贯穿,从夫妻情、母子情延伸到对百姓的大爱,让三千年前的人物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呈现刚柔并济的殷商画卷
舞台上,青铜纹理的景片随剧情开合,巫觋仪式的神秘与战场厮杀的壮烈在光影中交替。总导演吴蓓将昆曲传统程式与现代舞台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殷商文明的艺术化再现。“殷墟是解读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我们在舞台上融入商代青铜器纹样、甲骨文元素,通过多媒体技术重构巫觋文化、军事礼制与青铜文明的恢弘气象。”她强调,这种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让昆曲水袖与甲骨文字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舞美设计周立新以商代青铜器纹样为蓝本,通过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空间——灰色景片模拟甲骨纹理,随剧情开合形成“宫墙”“战场”“孤城”等场景。服装设计彭丁煌考据妇好墓出土文物,以商朝最尊贵的白色为主色调,搭配玉器挂饰与层叠头饰,“既还原历史韵味,又通过服装的增减让演员快速切换角色状态,比如妇好的嫁衣外罩铠甲,脱下铠甲便是日常装束,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性。”周立新说。
朱冰贞突破性演绎女英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大元以韵味醇厚的北曲唱腔为设计核心,彰显北方昆弋的独特魅力。他表示:“我们在保持昆曲水磨调底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唱腔的力度变化,用刚柔并济的声腔特质匹配妇好的人物性格。”音乐作曲谢鑫的配器则为传统唱腔注入了灵动气息,让情感表达更显淋漓尽致。
妇好的形象落地,最终依赖于主演朱冰贞的突破性表演。曾在昆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以闺门旦见长的国家一级演员朱冰贞,此次面临着从柔美闺秀到刚烈将军的跨界挑战——既要展现战场征伐的凌厉,又要诠释悲悯仁爱的细腻。
为贴近角色,朱冰贞不仅查阅大量考古资料,更在表演上进行系统性突破:将闺门旦的温婉身段与刀马旦的利落招式融合,兼具英气与柔美;唱腔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调整力度,战场戏刚劲有力,情感戏婉转深情,实现了声线与人物心境的同步变化。在“涉险”等关键场次,精准传递出妇好在军事决断与生命悲悯之间的挣扎,让“以柔弱胜刚强”的主题有了最直观的表达。她与王琛饰演的武丁之间的对手戏也丝丝入扣,将帝后间的家国情怀与夫妻温情诠释得尤为动人。
演出落幕时,妇好的身影与背景中渐显的甲骨文字重叠,台下观众掌声良久。从事考古工作的张女士难掩激动:“看到甲骨文里的名字变成鲜活的舞台形象,青铜器纹样化作舞美景片,这种‘考古成果+艺术创作’的结合太震撼了!尤其是‘释俘’那段,让我想起妇好墓中出土的‘妇好鸮尊’,原来三千年前的女性就有如此胸怀。”
业界专家评价指出,《妇好传奇》成功探索了昆曲历史题材创作的新路径,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为舞台艺术,既守住了昆曲的根与魂,又让殷商文明“活”了起来。据悉,该剧后续将结合文旅融合需求,探索“展览+演艺”的传播新模式,让这部承载着文明记忆的作品感染更多观众。
侠游戏发布此文仅为了传递信息,不代表侠游戏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